1月17日,第五季《舍得智慧人物》第三期上線,本期邀請到現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。了解鄭強的教育理念和推行大學改革的心路歷程,是收斂鋒芒隨波逐流,還是做長期主義者為教育改革發聲,鄭強從不同的角度平衡下給出最優答案。
有舍有得,一切為了學生
關于教育,鄭強有著獨到的睿智、不少引人深思的見解,無不閃爍著舍得智慧。
談到中國教育,鄭強鼓勵學生應該自信。“跟北大清華站在一起,覺得自己的內心,沒有誰瞧不起誰……我們更不應該貶低我們的出身,我們的經歷。”英雄不問出處,唯有舍棄對大學出身的偏見,才能最大化地激發潛能,舍得之間,舍棄的是枷鎖,得到的是機會,而這也正是教育公平的精髓。
講到家庭教育時,鄭強認為父母應該學會放手,但“放手并不等于放縱,也不是放任,而是我們懂得尊重人的成長。”他希望中國家長舍棄“望子成龍”的過高期望和包辦式的照顧,讓孩子自由成長。
回顧多年來的人生歷程,鄭強并不后悔自己沒有走上仕途。舍棄功名利祿,堅守教育工作者的初心,做長期效用的事,做終身的教育家。在紛繁的現實困境中,鄭強憑本心找到自己的答案,更是得到了來自學生的尊重與愛戴。
對話時代人物,弘揚舍得智慧
“新時代屬于每一個人”,在奔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途中,每一個人都是參與者、奮斗者。聚焦當下時代人物,探討個體在時代機遇下所表現的智慧,從個體上升到群體價值,顯得更有社會價值與意義。而《舍得智慧人物》便是對話時代先鋒人物,傳播正能量的一檔節目。
據了解,《舍得智慧人物》是由舍得酒業與鳳凰網聯合出品的大型訪談節目,從第一季《舍得智慧講堂》到目前熱播的第五季《舍得智慧人物》,該節目曾邀請了龍永圖、袁隆平、張桂梅、鄧亞萍、余秋雨、張伯駒等國之重士、社會大家來分享他們的人生智慧;還曾對話梁錦松、郎朗、鄒市明、郎永淳、王蒙等各界名人領袖。
2020年,《舍得智慧人物》以“少數人的路”為主題,在嘉賓選擇、議題廣度和社會性等方面進行了全新升級。邀請的嘉賓有為貧困女童教育獻出一生的鄉村教師張桂梅、也有正確認識游戲并成功的電競選手PDD、還有實力青年演員楊紫以及年少成名的香港90后歌手鄧紫棋……《舍得智慧人物》越來越多元和包容,至今,第四季節目總曝光量達到56.78億次,微博話題總閱讀量突破17.5億,抖音視頻播放量突破1.1億,在受眾群體中引起了熱烈討論和空前的影響。
可以看出《舍得智慧人物》非常多元和包容,節目具有相當的思考深度和人文關懷,讓觀眾在傾聽故事的同時,幫助更多人找到自己努力堅持的方向和意義。對受眾具有非常正向的價值觀引領。
舍得酒業贊助這檔欄目與其名字的文化內涵比較吻合,在文化娛樂浮躁的社會環境下,是極具社會責任擔當的載體。《舍得智慧人物》以舍得智慧構建新時代中國精神的溝通陣地,強化品牌文化建設,讓“舍得”二字超越酒本身,成為一種寄托人生態度、智慧與文化的接力傳承。
]]>1月17日,第五季《舍得智慧人物》第三期上線,本期嘉賓是現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鄭強。鄭強袒露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推行大學改革的心路歷程,強調舍得之間,舍的是枷鎖,得的是機會,這才是教育公平的精髓所在。
《舍得智慧人物》的前世今生
《舍得智慧人物》是一檔充滿正能量的高端人物訪談節目,眾多知名嘉賓共同演繹著舍得精神與舍得智慧,跨平臺播放量超56億,為無數人在前行和抉擇時給予更多勇氣和支持。
《舍得智慧人物》的前身是《舍得智慧講堂》,第一季在2017年正式上線。以中國智慧、舍得文化、名人故事與政商大事相結合,通過名家面對面溝通的形式來播出,通過挖掘人物背后的故事,透過個人命運與家國命運的交聯,探尋一個集體、一個國家和一個時代的抉擇背后所蘊含的中國智慧。曾邀請了龍永圖、袁隆平、鄧亞萍、余秋雨、張伯駒等國之重士、社會大家來分享他們的人生智慧;還曾對話梁錦松、郎朗、鄒市明、郎永淳、王蒙等各界名人領袖。
2020年,《舍得智慧人物》改版升級,延續“舍得智慧”主線,以“少數人的路”為主題,在嘉賓選擇、議題廣度和社會性方面進行了全新升級。為貧困女童教育獻出一生的鄉村教師張桂梅、正確認識游戲并成功的電競選手PDD、實力青年演員楊紫、年少成名的香港90后歌手鄧紫棋……《舍得智慧人物》越來越多元和包容,但是節目深度和人文關懷本色不改,在傾聽故事的同時,幫助更多人找到自己努力堅持的方向和意義。
2022年,第五季《舍得智慧人物》正式上線,據了解,延續“舍得智慧”主線,以“尋找最優解”為主題,邀請尹燁、董明珠、楊笠、任達華、惠英紅、郭杰瑞、張林琦、宋書玉等16位推動行業和社會進步的行業領軍者,分享他們在各自領域前行之路上的抉擇故事與“舍得”智慧。
文化節目不應被“娛樂至死”
在當今這個信息化繁多復雜的社會,“娛樂至死”似乎已成為常態。何為“娛樂至死”?
美國媒體文化研究者尼爾·波茲曼于1985年在自己出版的書中這樣解析:社會公共話語權的特征由曾經的理性、秩序、邏輯性,逐漸轉變為脫離語境、膚淺、碎化,一切公共話語以娛樂的方式出現的現象,人類心甘情愿成為娛樂的附庸,最終成為娛樂至死的物種。說得更直接些便是當人們習慣并且喜歡瀏覽大量娛樂信息,為一些表層的娛樂樂此不彼,失去對社會現狀和深度內容的思考能力,甚至會不滿和攻擊一些自己不感興趣的正面內容。
一些傳統手藝傳承者堅守技藝,會被嘲諷“傻”、“不懂變通”;一個好演員會被品頭論足,“不夠好看”、“臉再小一點,腿再直一點”;一部好的影視作品會被抨擊,“居然不選我喜歡的某某明星,這導演‘瞎’了”;一檔優秀的節目也會無辜被網暴,“敢請某某,組隊差評”……
“娛樂至死”往往與“忽視文化”一路并行,還記得《百鳥朝鳳》剛上映時無人問津的心酸,臺下只有一名觀眾的戲劇演出也還歷歷在目,如今《舍得智慧人物》又遭網暴……“娛樂至死”的風氣該“殺一殺”了。
這個時代需要更多優質的正能量的文化節目來肅清風氣,引導中國文藝界的健康發展。央視出品的《舌尖上的中國》、《國家寶藏》、《經典詠流傳》,騰訊視頻和河北衛視聯合出品的《鄰家詩話》,河南衛視精心出品的《舞千年》,舍得酒業與鳳凰網合作打造的《舍得智慧講堂》……這些優秀的作品凝結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,代表著中國的文化自信,它們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“主流”。
]]>